我国职业教育已走进高质量发展阶段,面对构建新发展格局以及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等新要求,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职业教育发展模式,增强职业教育的地方适应性,对我国建立结构合理、层次齐全、类型特征鲜明的高质量职业教育体系,全面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吸引力和服务贡献度,推动职业教育现代化进程,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从学生维度,畅通学业进升通道,系统构建技术技能人才成长路径
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现代产业用工要求已经由“体能+技能”转向“技术+技能”,一线工人从直接使用工具转向控制自动化装备甚至是智能生产线,工作越来越复杂,很多岗位中职生已不能胜任,一些复杂岗位甚至专科生、高职生也难以胜任。产业升级必将带来人才需求向高端迁移。因此,畅通学业进升通道,不是单单为了让职教学生拿学历,而是要用学段接续的系统学习练就高水平的技术技能。一是把职教高考作为职教体系建设的“总开关”,完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考试招生办法,健全中职与高职、中职与本科、高职与本科贯通培养的考试招生办法,明确职教高考考试内容、考核标准,构建体现职教特色、与普通高考平行的职教高考制度。二是探索建立技能水平社会评价体系,构建技能水平社会评价体系及其运行机制,为职教高考技能考核方式开辟新路径;深入推进“职教高考”先行先试,在相关省份加快推进相关制度试点,在本专科招生计划、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等政策方面给予倾斜;扩大专业学位硕士培养资格的单位招收第一学历为职业院校毕业生规模;建立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世界技能大赛等优秀选手和有突出贡献的技术技能人才就读本科层次职业教育,特别优秀的人才攻读专业硕士学位免试入学的相关机制,为技术技能人才持续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三是加快国家资历框架建设,构建各级各类教育及培训成果对照认定体系,为学习者搭建灵活弹性的终身学习阶梯,打通职业教育、普通教育和高等教育之间的互通路径。
二、从教师维度,畅通教师职业发展通道,打造充满活力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发展职业教育的第一资源,是支撑新时代职业教育改革的关键力量。一是完善“双师型”教师培养体系。支持高水平工科大学举办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构建以职业技术师范院校为主体,产教融合的多元培养培训格局;创建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遴选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形成团队教师研修访学常态化机制;聚焦1+X证书制度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培育一批具有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培训能力的教师,探索适应职业技能等级培训教师的分级培训模式。二是畅通校企人员双向流动渠道,加大政府统筹,依托职教园区、职教集团、产教融合型企业等建立校企人员双向交流协作共同体,推动形成校企人员双向流动常态运行机制;完善“固定岗+流动岗”教师资源配置新机制,实施“现代产业导师特聘岗位计划”,推动形成由“固定岗+流动岗”构成的“双师结构”专业教学团队。三是改革职称评聘和绩效工资办法。破除“五唯”顽瘴痼疾,将师德师风、工匠精神、技术技能和教育教学实绩作为职称评聘的主要依据。提高公办职业院校绩效工资水平的限高线,学校对外开展技术开发、转让、咨询、服务取得的收入结余,可提取50%以上用于教师劳动报酬,不纳入单位绩效工资总量管理。对学校以年薪制、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方式引进高层次人才予以倾斜,在绩效工资总量中单列。专业教师可在校企合作企业兼职取酬。总之,让能干的先上,让贡献大的多得,鼓励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三、从学校维度,全面落实办学自主权,激活学校发展内生动力
职业院校是办学治校的主体,是办好高质量职业教育的动力引擎,要将办学自主权放给学校,把责任落到学校,激发办学活力和干事创业动力。一是落实办学自主权。将研发机构(学科专业)设置权、人才招聘权、职称评审权、内部薪酬分配权、科技成果转化收益处置权,全部下放至学校,由学校在限额内自主设立内设机构,自主设置岗位,自主确定用人计划,自主确定招考标准、内容和程序,自主招聘各类人才,实行事后备案。支持学校建立高水平教师引进“绿色通道”,以测试专业技能和执教能力为主,从会做的当中选会讲的专业教师;对业界优秀人才可采取试讲、技能操作、专家评议或直接考察的方式组织招聘。二是支持职业学校同拥有世界一流资源的机构开展高水平合作办学,注重本土化与国际化的融合创新,实现双向互动与发展。与“走出去”企业共建国际化人才培训基地,探索“中文+职业技能教育”模式,鼓励为“一带一路”国家培养本土化的技术技能人才。探索和规范职业学校境外办学,支持高水平职业学校在境外设立“鲁班工坊”。三是完善学校内部治理,建立全方位全过程全周期的质量保证机制,深化“三教”改革,全面提升办学水平。
四、从企业维度,畅通企业参与渠道,实现学校和企业双向赋能
教育的本质是提升人的价值,产业必须依托高价值的人力才能迈向全球价值链条的中高端,而教育也只有把根扎在产业链上才能焕发勃勃生机。一是校企共建产业学院。支持职业院校与先进企业、头部企业合作,共建一批产业学院,将企业先进的生产、服务、运营、技术体系转化为教学和人才培养体系。老师要当师傅,学生要当徒弟,学校要像工厂,形成“建工厂式学院、办产业式专业、开发技术式课程、培养产业高端人才”的产业学院办学模式。二是推进混合所有制办学试点。
以激发办学活力为导向,积极推进各级政府、职业院校与行业内技术先进、品牌影响力大的实体企业以及其他各种社会力量,合作举办职业院校、二级学院、生产性实训基地、技能培训基地等办学机构,或合作举办专业、培训等办学项目,建立健全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审核批准、退出机制,完善混合所有制办学在治理、用人管理、薪酬管理、专业设置及招生、收费标准、财务管理等方面制度。三是建设大型公共实习实训基地。发挥政行企校多元主体优势,建设一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和服务中高端产业发展需求的地市级综合型公共实训基地,建设一批服务当地主导产业的县级地方产业特色型公共实训基地,并实施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实现社会多元投资、校企双元育人、共赢共生;通过整合资源、统筹建设、错位发展、合理布局,将实习实训基地建设成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的技术高地和面向中小微企业的技术服务中心,建设成企业培训培养紧缺技能人才的实践中心,开展中高级技能培训、新技能开发和师资培训,充分发挥公共实训基地公共性与开放性,为各类社会群体提供广覆盖、多领域、可持续的职业技能培训。加强与其他类型培训机构的互动协作,实现资源共享。四是协同开展技术研发和培训服务。
引导职业学校和企业联合建设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实施校企协同创新,促进创新成果与核心技术产业化,重点服务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的技术研发和产品升级。推动职业院校落实育训并举的法定职责,校企联合开发培训项目和培训资源,广泛开展企业职工技能培训。鼓励企业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实行就业准入和培训上岗制度,建立多层次、多形式的培训体系,通过多种方式有计划地对在岗职工和准备入职的人员开展技能培训。
五、从政府和社会维度,加大支持力度,优化职业教育发展的社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