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职院校推进1+X证书工作的路径
从院校实践层面,多数试点院校高度重视1+X证书试点工作,试点项目较少的院校,通常采取以专业所在部门为单位进行申报和建设管理。试点项目较多的院校,则由教务处统筹申报和协调,并代表学校进行统筹管理。
(一)加强宏观管理
由于校院二级管理关系不明,权责不清,造成试点工作缺乏统筹调度、开展进度不一、部门间协调不力等问题,难以形成规模化效应,无法有效推进试点工作,故应捋顺学校、二级学院、专业教研室三者之间在试点工作中的管理关系和权责边界。学校层面,明确由教务处牵头,对试点项目进行全局统筹、规划、协调、督促和检查,集中处理项目建设中的共性问题,协调各部门共同推进工作,对学校层面推动试点工作负主要责任。二级学院层面,明确作为项目建设的第一责任方,具体负责项目的建设实施、任务落实和过程管理,对项目的建设负主要责任。专业教研室层面,负责试点项目的开展、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与X证书融通、组织学生培训和考试等具体工作,对项目的开展实施负主要责任。明确权责,使三方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各司其职,分线推进,有效化解工作中的盲点,做到管理到面,责任到点。
(二)完善组织机构
组织是管理的一项重要职能,是贯彻执行管理决策职能的保证。由于试点处于探索阶段,各校一开始都没有成立专门的机构进行管理,相关工作都由各二级学院安排落实。其弊端在于分散的管理运行方式,在增加管理开销的同时,降低了管理效能。统筹与协调的缺位,又导致无法实现高效的运行。因此,构建完善的组织机构,是确保试点落地成败的关键。
学校构建了校—院二级组织机构,对试点工作进行分层管理。学校层面成立了1+X试点项目管理办公室,由教学副校长任办公室主任,教务处长任常务副主任,学校各职能部门和试点二级学院的负责人为主要成员,具体负责全校1+X试点的统筹安排、项目的运行开展、协调调度、实施推进等工作。教务处代表学校牵头试点项目的日常组织实施和协调管理,以周为单位汇总单个项目开展情况并形成专题报告,向学校主管领导汇报。二级学院层面成立项目建设办公室,二级学院院长任主任,专业带头人、教研室、骨干教师为成员,具体负责项目的组织实施、建设、运行、周总结上报、考证组织等工作。总分结构的组织机构,在确保每个项目有具体部门推进实施的前提下,确保了学校层面的统筹、协调、安排,对共性问题的集中处理,提高了管理效能,有效推动工作开展。
(三)强化过程管理
树立质量意识,加强过程管理。项目管理办公室采用周报—月例会制,强化节点管控,实现全过程管理。每周五固定为周报上报截止时间,各二级学院以书面形式汇报试点项目执行完成情况,教务处进行汇总,形成学校试点项目建设报告并向项目管理办公室汇报,将本周项目运行中出现的问题纳入下周工作计划,予以落实解决。每月最后一周星期二下午召开项目调度例会,各二级学院、部门汇报本月工作完成情况,对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堵点进行会商解决,部署下月工作任务,并以会议纪要形式通知到各部门。通过这一方式,有效保障了项目的推进,又集中管理资源重点突破难点和堵点,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四)构建激励机制
运用激励机制的助长作用,调动组织成员的积极性,培养统驭性的主导价值观,从而有效促进目标达成。试点项目需从上至下,通力配合,因此,激励机制也需从学校、部门、教师3个层面来设计。从学校层面,一方面,运用好年终绩效考核,将试点工作作为专项纳入部门考核,督促各部门主动作为,积极推进;另一方面,用好奖励绩效,在二次分配中设立最佳贡献奖,对试点工作完成突出、成效显著的部门进行嘉奖,进一步调动部门和员工的积极性。从部门层面,一是修订《教师教育教学奖励办法》,对积极申报、主动承担试点项目的二级学院,给予一定的申报工作量奖励。同时,对申报立项成功的试点项目,还给予一定的立项奖励,从而实现对申报、立项、建设全过程的奖励覆盖,激发二级学院的参与热情。二是修订教学单位年终绩效考核细则,将参与1+X试点工作完成情况和教师参加X证书培训情况作为考核专项,纳入考评体系,以完成情况作为部门年终考核的主要依据,从管理层面倒逼二级学院主动作为,将试点工作落到实处。从教师层面,专业教师是具体落实试点工作的执行人,因此,出台《教师1+X培训工作量计算暂行办法》,鼓励教师承担学生认证培训课程和指导学生训练。对于参与X证书考证的任课教师,按通过人数与教师指导培训工作量挂钩,从而激发教师主观能动性,主动承担培训工作,确保试点项目落地。
(五)探索融入人才培养的途径
提质增效,标准先行。要真正将1+X证书融入人才培养,就要将X证书的内容、标准、要求有机融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从标准设计入手,体现在课程体系中,才能真正实现书证融通、“1”与“X”的有机融合。要达到这一目标,需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修订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将X元素融入人才培养方案。在“职业面向”中,增加X证书栏目,将岗位能力要求与职业技能等级证书对应;在“课程设置及要求”中增设学分互认模块,鼓励各专业从课程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等方面探索书证融通的具体实现路径,重构“1”与“X”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方案。二是出台《1+X证书学分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有效尝试学分认定,实现以证抵学、以证代学的模式,为“X”融入课程体系提供政策支持,同时,激发学生积极性,鼓励学生参与考证。
(六)优化软、硬件条件
做好试点工作,还需要处理好现有实施条件的改造升级和师资的培训。由于设备采购、师资能力提升,都要遵循客观规律,不能一蹴而就。因此,对于试点项目设施设备的改造,采取急事急办、特事特办的方式,在月调度会上统筹安排,迅速落实。在师资培训上,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与认证机构进行合作,邀请专业人员到校进行培训,并在场地、资金等方面提供有力保障。积极安排试点专业教师外出培训,提高业务水平,将教师培训任务与部门年终绩效考核挂钩,双管齐下,确保师资培训到位,教师能力得到有效提升,积极主动承担试点的培训工作。
(七)加大宣传力度
作为新生事物,如何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真正了解试点的作用以及与切身的关系尤为重要,校内宣传是学生获取相关信息的最佳途径。各二级学院采取了多种形式的宣讲活动,如以政策宣讲、专题讲座、参观体验等形式,让学生及时了解1+X证书试点情况。对于有意向参与考证的学生,采取“自主报名,选拔考试”机制,遴选专业基础扎实,态度端正的学生作为试点对象,并组织强化训练,提高考证通过率。辅以学校出台的《1+X证书学分认定管理暂行办法》,进行学分认定,以榜样的引领作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证书试点项目。
二、进一步推进1+X证书试点项目的思考
(一)加强宣传引导,增强对1+X证书试点项目的认识
1+X证书项目开展仅一年,社会对于证书的内涵和意义,还有一个漫长的认识过程,需要加强宣传引导。一是建立1+X一站式在线服务平台。借鉴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职业技能鉴定全国联网查询平台模式,建立1+X在线服务平台,提供政策解读、项目介绍、服务咨询、证书查询等功能,不断扩大证书的影响面。二是尝试组建试点联盟。加强兄弟院校之间的交流合作,在培训和推进过程中发现共性问题,以联盟形式与培训评价组织进行商谈协调或向上级反映,从而推进试点工作开展,扩大证书的适应面。三是做好典型宣传推广。对认真推广试点工作中有突出贡献、重大创新、显著成效的学校典型案例,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宣传和表彰,营造推进1+X试点工作的良好氛围,从而有效推动项目的普及。
(二)加强政策支持,解决落地难点
从目前开展情况来看,由于师资培养、硬件改造、培训耗材等方面存在的现实问题,都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项目的推广难度,需要加大政策扶持。一是健全联动工作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发挥好职业教育部门联席会议作用,主动牵头与各试点院校的沟通交流,统筹规划,定期会商,从宏观层面推动试点工作的开展。二是落实好试点工作保障机制。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制订1+X证书试点工作方案,明确经费使用等相关问题,为院校试点工作提供政策保障。三是加强证书标准的研究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可单列1+X证书制度试点专项课题研究、教研教改项目、教学成果奖评选等,有效推动各院校对1+X试点的教学改革研究,促进“课证融通”,从而加速试点工作落地。
(三)建立统筹机制,解决师资问题
建议统筹建立技能训练导师机制,对行业内部分具备丰富实践技能、具备企业员工指导经验的技术能手进行教育教学能力培训,经过考核后认定为职业院校技能训练指导师,并引导其进入各院校承担学生的技能训练和专业知识教学,从而解决培训师资问题。
(四)增强证书权威,提升适用范围